一、中暑有哪些典型症状
1.先兆中暑
在高温环境工作或生活一定时间后,出现口渴、乏力、多汗、头晕、目眩、耳鸣、头痛、恶心、胸闷、心悸、注意力不集中,体温尚低于 38℃,则属于先兆中暑阶段。
2.轻度中暑
先兆中暑未能及时干预则会进展为轻度中暑阶段。此阶段体温会升高超过 38℃,皮肤感到灼热,出现早期循环功能紊乱,如面色苍白、四肢湿冷、血压下降、心率增快等。
3.重度中暑
出现高热、痉挛、惊厥、休克、昏迷等症状。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:
热痉挛:多见于青壮年,常发生于高温环境下强体力作业或运动时,意识清楚,体温一般正常,处理不及时可进展为热射病。出汗后水和盐分大量丢失,补盐不足造成低钠,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肌肉间歇性痉挛,尤以腓肠肌痉挛为特征,也可出现肠痉挛性剧痛,一般持续 3 分钟可缓解。
热衰竭:常发生于老年人、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,可发展为热射病。症状包括高热、失水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。表现为头晕、眩晕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、面色苍白、皮肤湿冷、大汗淋漓、呼吸增快、脉搏细数、心律失常、晕厥、肌痉挛、血压下降甚至休克。
热射病: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。在高温、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中作业或运动数小时(劳力性);或老年、体弱、有慢性疾病患者在高温和通风不良环境中维持数日(非劳力性),就会出现机体热应激机制失代偿,使中心体温骤升,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,出现热射病。
热射病还会出现高热、无汗、呼叫不应,体温高达 40~42℃ 甚至更高的情况,可能会出现昏迷、抽搐、呼吸急促、心动过速、瞳孔缩小、脑膜刺激征阳性等表现,严重者出现休克、心力衰竭、脑水肿、呼吸衰竭、急性肾衰竭、急性肝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。
4.在高温高湿环境中,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中暑。轻者:头晕、呕吐;重者:痉挛晕厥、衰竭、体克。
5.极重度中暑可能发展成为热射病。先兆症状:面色苍白、面热潮红、精神或行为异常等。3个特征:高热、无汗液排出、意识模糊或惊厥等。出现以上症状请高度警惕,如不及时处理,可能发生脏器衰竭,危及生命。
二、如何预防中暑和热射病
1.减少在热环境气候下劳作或高强度锻炼的时间。
2.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和充足睡眠。
3.若出现体力不支、胸闷气促、头晕眼花,及时终止劳作。
4.劳作后出现头晕目眩、腹泻、血尿等症状,及时就医。
三、一旦中暑怎么办?
1.一旦有中暑症状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通风阴凉处休息。
2.若遇他人中暑应让其平躺,为其扇风,饮用解暑药物,使用湿毛巾冷敷、冰敷腋下、酒精擦身等方式助其散热。
3.若患者出现晕倒或昏迷并有不明原因的高热,简单处理后应立即拨打120送医。
四、密切关注预警预报
1.密切关注本地气象台站发布的最新天气预报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、气象风险提示。
2.提前做好生产生活安全防范,注意及时补充水分,必要时可以随身准备防暑降温药品。
五、减少室外高温暴露
1.减少外出。尽量避免室外体力活动和户外运动。若需外出活动,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,并缩短户外停留时间。
2.注意防晒。外出穿轻便、宽松、浅色的衣服,并使用防晒用品,
3.在阴凉处活动。尽量避免高温环境与太阳直射,宜在阴凉处活动。
4.减少体力消耗。高温天气如需外出,应减少剧烈活动并注意及时休息,避免过度的体力消耗。
六、关注身体健康
1.准备防暑降温药品。将防暑降温药品妥善储存,身体不适时服用(以药品说明为准);若患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或长期服用多种药物,应咨询医生。
2.关注体温变化。体温异常时可使用冷水、冰袋等降温用品,对皮肤、衣服或颈后进行物理降温,条件允许时沐浴、冲凉。
3.关注不适症状。外出随身携带解暑药品,一旦出现中暑,可用所带药品缓解症状。若出现头晕、头痛乏力、口渴、多汗等中暑先兆症状,应及时寻求帮助,尽快转移到阴凉处休息,补充水分;若不适症状持续存在,应及时就医。
4.症状严重即刻就医。出现皮肤灼热、意识模糊、言语不清谵妄等症状,及时就医或呼叫救护车,同时在阴凉处休息,将降温用品放在颈部、腋窝和腹股沟进行降温。
七、居家及出行注意事项
1.严防电器火灾。高温天气,空调、冰箱、冰柜等用电设备大量增加,电气设备线路易超负荷运转,极易引发火灾。请全面检查家中电线线路,及时更换老化失效的部件,以免荷载太大引发火灾。
2.严防车辆安全隐患。高温天气驾驶汽车、电动车出行前,应检查线路是否老化,轮胎胎压是否过高或鼓包,长途行驶注意休息,让车胎冷却。汽车内请勿放置香水、空气清新剂、打火机等易燃物品,防止因车内温度过高引发火灾。切记任何情况下,都不要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。
3.严防溺水事故。高温天气游泳避暑人员较多,家长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监护,防止未成年人单独外出游泳,严禁到没有安全设施和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。
八、户外作业人员防护建议
从职业特点来看,在高温、高湿、没有通风的环境下长时间工作人员是中暑的高危人群,如冶金工人、清洁工、放警、建筑工人、快递骑手等。
1.补充水分及电解质。在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,应每15分钟至20分钟喝1杯水(200—300ml);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,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。
2.保持凉爽。宜穿着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等;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。
3.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。户外作业人员应定时休息;可在高温时段采取轮班制度,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。
4.预防职业性中暑。减轻劳动强度,放慢劳动速度,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,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,病情严重者应及时就医。
5.定期健康体检。严禁患有慢性肾病、未控制的高血压、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未控制的糖尿病、全身瘀痕面积≥20%、癫痛等人员从事高温作业。
源自:网络